《那年風火》[那年風火] - 第8章 祠堂內張樂點銀錢

二人來到村口哨卡,但見哨卡的士兵和一個牽着牛車的年輕人發生了爭執。

「怎麼回事?」李軍師問道。

「軍師,將軍,這小子好不講理,盤問了幾句,好不耐煩」士兵回道。

「我就是趙家村的人,出去辦事,跑了一天一宿的,回家還要盤問,能不惱火。」趙平安回道。

張樂和李軍師看去,黝黑的面龐,眉清目秀,頭頂棉帽,穿着黑襖子,魁梧的身材,孔武有力的手很是粗糙。

「入村盤問,是將軍的軍令,誰人也不能例外。」那士兵說道。

張樂舉起了馬鞭,示意士兵不必再說,然後打量着趙平安,說道:「年輕人,你叫什麼名字?」

「趙平安」

「從哪裡來?」

「去走了個親戚,才回來。」

「放進去吧」說罷,轉身策馬奔村內祠堂而去,一行人等也跟隨而往。

此刻的趙老爺屋內,一眾人等仍在討論議論,總是拿不出一個都認可的方案,都生怕吃虧,又不願意掏銀子。

「老爺!老爺!」趙平安進了門後,便直奔趙老爺的屋子。

「平安你回來了,……,嗯,今天就說到這吧,就按照剛剛議的數,明天大早在我這裡清點,三兒,你們幾個明天早點過來,算盤,桿秤我這都有。」趙老爺打算問趙平安兩個孩子的事情,又怕眾人聽到,便想結束這場爭論,對眾人說道。

一眾人等好一會才散了去,待到眾人散去,趙老爺令趙平安把門扣上,把趙平安叫到了裡屋。

「老爺,村子出不去了,來的時候盤查的也很厲害。」趙平安說道。

「這個我知道的,現在是只進不出,防止姦細。秀兒和玲兒怎樣了?」趙老爺問道。

「一切挺好,到了後在城門外等到城門開,進了城已經安頓好,吃完晌午飯我趕回來的。」趙平安說道,「老爺,咱們怎麼出村呢?」

「唉!也怪我,昨天和你們一起走就好了,現在那張將軍讓我們出軍餉,都不願意出,唉,不知道明天怎麼是好。你看着院子里都是兵丁,唉,現在想走難啊」趙老爺說道。

「平安,你且先去吃點東西,洗洗早點休息,你辛苦了,老牛也卸了車吧,都該休息了,我也是累了,明天聽天由命吧」,趙老爺說道。

「好的老爺,你也別太擔心,入村的時候我看那將軍還是挺和善的,沒有為難我,你先休息吧,我去給老牛喂點草,也跑了一天一宿了。」趙平安說完便出去了。

趙老爺一夜是輾轉反側,難以入睡,總是提心弔膽,不得安寧。其他各戶的地主也是如此,都心裏沒底,回家後有女人跟着哭鬧的,有獨自一人唉聲嘆氣的,也有挖坑取錢的。趙家村又是一個多人失眠的夜晚。

且說後半夜,捻軍眾軍也都入睡了,那張樂在祠堂正廳的東屋正在入睡,忽聽有人來報。

「將軍!將軍!」

「何事?」那張樂頓時坐起,抓起身旁的腰刀便欲出門。

「啟稟將軍,有清軍斥候前去山頂刺探軍情。」那軍士回道,此時張樂已經披着襖子開門。

「可曾抓到?」張樂問道。

「本來欲抓活的,那斥候反抗,打鬥過程中,不慎被弟兄們給扎死了。」軍士有些心虛壓低了聲音回道。

「罷了,死就死了,我知道了,你且回去吧」張樂吩咐道。

「是!將軍」

「且慢,令人把屍體抬到這祠堂內,我明日有用!」張樂吩咐道。

「將軍,人都死了,還有何用?」

「真是啰嗦,讓你去你就去!」

「是!將軍」那軍士便轉身出門離開。

且說到了後半夜,這趙平安,總是覺得渾身酸痛,口乾舌燥,渾身發冷,蜷縮在被子里,又把衣服全都蓋在了被子上,就這樣一直熬到了天明,艱難的爬起來到灶台燒了些熱水喝下去才好一些。

「平安,你怎麼起來這麼早?昨天跑了一天,多睡會才是。」聽到了動靜,看門的老頭起來查看,一看是趙平安,便問道。

「沒什麼就是冷了些,起來喝口熱水」趙平安回道。

「你這面色不對,可是不舒服?八成是昨天出汗,受了風寒了,你先回去睡吧,我給你燒點水,再去李家村的郎中那,給你討點草藥來喝」那老頭說道。

「沒事的叔,這都天明了,也出不了村子啊。都有把守的,我沒事,烤烤火就好了,天明還有很多事要做,大戶還要過來交銀錢,我還得幫忙。」趙平安說道。

「那你可別硬扛着,我來先熬點粥來喝。」那看門老頭說道。

天明了,村裡也熱鬧了,捻軍門燒火做飯,找空地操練,各家各戶也起床做飯。

陸陸續續各家各戶都帶着銀錢前來趙老爺的堂屋內,有背着籮筐的,有背着糞箕子的,有用麻袋的,有用包裹的。為什麼用這麼大的物件呢?裝的都是銀子嗎?不是的,多是銅錢,清末銀貴銅賤,又有朝廷各個鑄錢局廣鑄當十,當五十,當百,當千等大錢,與民爭利。

尤其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,清**的財政已十分困難,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爆發後,清**軍費開支又迅速增加,而賦稅收入卻因統治地區縮小而減少,銀銅等貨幣材料又因主要產地受戰事造成的交通阻隔而無法運出,這更加重了清**的財政危機。

在這種情況下,1852年11月四川學政何紹基奏請「鑄用大錢」,他認為「今必欲得一物以易銀,有其用而無弊,惟有大錢而已矣」。咸豐帝的硃批是「若有可行時,不妨採擇入奏」,對鑄大錢實際上已經批准了。不久御史蔡紹絡、邢部尚書周祖培也上折請鑄大錢,在這些官員的鼓動下,面臨財政燃眉之急的咸豐帝終於孤注一擲,斷然實行了各種通貨膨脹措施,鑄大錢就是其中之一。

戶部開始鑄造「當十」、「當五十」的大錢。時人描述當時流通的情況道:「今行大錢,頗見便利,盡喜

猜你喜歡